盐城将出重拳整治这些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发表时间:2018-11-05 18:05 记者日前从全市近期教育重点工作部署会上获悉,为切实解决面向中小学生举办的非学历文化教育类培训机构存在的突出问题,我市决定开展全市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 如今校外培训班越来越多 似乎每个上学的孩子都“逃不过” 一到假期只有两件事能做 一个是在补课 一个是在去补课的路上 现今网上有句流行语 “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 把它用在补课费上,可谓恰当 “年轻时不理解为什么孩子要花这么多钱,自从补课后才明白。”儿子就读高一的胡女士说,“每个月都要几千块的补课费。”她说,一开始在陪孩子补课间隙还去咖啡馆坐坐,后来变成连杯奶茶也舍不得喝。“我和孩子爸爸都精简了自己的开销,全力以赴供孩子。” 家里没个上学的,根本不知道现在补课有多贵! 听说补课花了这么多钱,别人都不相信,不理解。 现在 专项治理行动开始了 这回绝对是重拳出击
针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力度 堪称“史上空前” 这意味着 校外培训机构将套上“紧箍咒”啦 专项治理行动的总体要求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校外培训机构,立即责令停办整改; 对未取得办学许可证、也未取得营业执照(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但具备办理证照条件的校外培训机构,指导其依法依规办理相关证照; 对不符合办理证照条件的,要依法依规责令其停止办学并妥善处置;对虽领取了营业执照(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但尚未取得办学许可证的校外培训机构,具备办证条件的,指导其办证; 对不具备办证条件的,责令其在经营(业务)范围内开展业务,不得再举办面向中小学生的培训,不能张贴或悬挂含有教育培训的招牌; 坚决纠正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学科类培训出现“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不良行为。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学科类培训的班次、内容、招生对象、上课时间等报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备案并向社会公布; 严禁校外培训机构违法违规招生行为,严禁擅自扩大招生范围,严禁虚假广告,严禁面向培训学生开展升学情况、承诺上名校等宣传行为。对有此类行为的校外培训机构依法严处,直至停止办学、吊销办学许可证; 严格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严禁校外培训机构组织中小学生等级考试及竞赛,坚决查处将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结果与中小学校招生入学挂钩的行为,并依法追究有关学校、培训机构和相关人员责任; 坚持依法从严治教,坚决查处中小学校不遵守教学计划、“非零起点教学”等行为,严厉追究校长和有关教师的责任坚决查处公办中小学教师课上不讲课后到校外培训机构讲,并诱导或逼迫学生参加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等行为,一经查实,依法依规处理,直至取消教师资格。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专项治理,将向社会公示合法办学、规范办学的校外培训机构《白名单》,以及无证办学、非法办学的机构《黑名单》。此举将引导家长和学生理性选择校外培训机构。 动辄数千、数万元的补课费用 阻挡不了家长们对补课的需求和热情 如何为学生减负,为家庭减负 期待政府、社会、家庭等共同发力 2018年,教育部将探索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和联合监管机制,促进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规范有序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指出,要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精准施策,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择校热”“大班额”等突出问题。 延伸 整顿校外培训,家长的认知要跟上 中国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焦虑程度可以说达到了空前的地步:将兜着“尿不湿”的孩子送去早教班的;有给两岁娃报5个培训班的;有一次性花20万给即将中考的孩子上补习班的;甚至有学校取消补课后,家长们急哭了的。一边是教育部门想方设法给孩子减负,加大教育改革,另一边则是家长们对校外培训热情追捧,想补的照补不误,家长“焦虑症”大有发展到“焦虑癌”的迹象。 校外培训是否真有效果?孩子是不是真的喜欢?在校外培训的高压下孩子的身心能否承受得了?这些最最重要的问题,家长们似乎都不太关心。他们只关心,别人家的孩子都上了培训班,我的孩子怎能不上?孩子的课余时间怎么打发?而且他们深信,只要上了校外培训班,孩子不良的学习习惯就会彻底改变,成绩就会提高。殊不知,校外培训的副作用远比人们想象的大得多。比如:严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运动时间大大减少,肥胖、视力下降等很难避免;大大缩短孩子独立思考的时间,没有创新机会;养成不能自主学习的习惯,不会自己规划学习计划和学习安排,一味地跟着别人的步调走;高额的培训费容易使孩子对父母产生负罪感……教育孩子是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是家长们的焦虑急不来的,盲目的培训和补课只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起到相反的作用。 按理说,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校外培训加重学生的负担,家长最应先站出来反对。但现实的情况却是,培训机构越办越大,收费越来越高,家长越来越追捧,学生越来越多。培训对于家长来说,如同饮鸩止渴,就算知道不对却也欲罢不能。眼下,“晚十点无作业”也好,整顿校外培训机构也罢,以及其他类似的减负政策,教育等主管部门对教育改革频频出招,不仅需要学校、执法等部门的共同协作,而且家长的认知更要跟上,如果家长继续奉行“校内不补校外补”“明不给补暗里补”的“歪招”,那么,教育改革的成效恐怕只会大打折扣。 其实 比起盲目报班打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不如从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开始 让孩子感受学习魅力 主动学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