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扬州市人民政府宣布扬州职业大学与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合并办学,现有全日制普通专科在校生15,,021余人,是江苏省规模最大的高职高专院校。学校校园面积1,377亩,其中主校区772亩,校舍面积48万平方米。图书馆纸质图书149万册,电子图书等资源94万种,教学仪器设备达到1.8775亿元,实验室和工程实训中心75,000平方米,签有协议教学实习实训基地280多个,学校固定资产原值约8亿元人民币。学校现有教职工1,299人,专任教师863人,具有硕、博学位643人,其中教授61人、副教授409人。
扬州职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由原扬州职业大学、扬州教育学院、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扬州广播电视大学的成人教育和培训机构整合而成,下设扬州市中小学师资培训中心、扬州市卫生培训中心、江苏省农村经济干部培训中心。2013年12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成立扬州开放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具体组织运行。学院全面负责扬州职业大学的专接本、成人、开放、远程学历教育和各类专项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非学历教育。学院现有专职管理人员29人, 设有办公室、专接本教育科、成人教育科、开放教育科、远程教育科、招生与考试科、技鉴培训科、实践基地8个科室,各种学历教育在校生11000多人。
学院作为学校服务于社会的重要窗口,不仅是学校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扬州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机构。学院长期秉持“服务学员、服务学院、服务社会”的理念,充分利用学校的学科优势和办学条件,按照“高水平、高层次、高质效”的总体要求,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以行业对人才知识技能的需求为动力,以不断提升办学与培训质量为核心,以规范管理与优质服务为保障,努力把学院办成省内有地位、地方有影响的成人教育基地。
专接本教育是学院学历教育的重点,目前与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省内18所著名高校合作开设工商管理、会计、建筑工程等24个专业,在校生达2500余人,为普专在校学生学历提升提供了重要途径。
成人业余教育是学院规模最大的学历教育种类,现有在籍生6000余人,下设20多个教学点,开设学前教育、护理、机电一体化、数控应用技术等近30专业,近几年招生人数在全省同类院校中连续保持第一,为全省各地培养了大批急需的专门人才。
开放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种类。扬州开放大学其前身为扬州广播电视大学,是一所由现代信息技术支撑,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以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并重、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服务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新型大学。实行免试入学、完全学分制,学分8年有效,颁发国家承认的学历文凭,本科可颁发学位证书。开设的本科专业有金融、会计学、工商管理等,专科专业有财会、工商管理、行政管理等。学校目前正在积极争取与扬州市有关部委局和市职教集团的合作,开展面向党政管理、农村实用、社会工作等六类人才的教育培训,着力打造扬州市社区教育的共享平台和教学指导中心。
学院设有东南大学、重庆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远程教育扬州学习中心,在校生800余人,开设的本专科专业有:护理、水利工程、、英语、工商管理、工民建、机械制造、金融、新闻、法学、电子商务等,毕业后颁发国家承认的联办高校文凭。
扬州市中小学师资培训中心成立于九十年代,至今已为扬、泰两市培训教师二万多人,同时中心也是江苏省省级师资培训基地,长年承担着省、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培训任务,2011年荣获省级优秀培训基地。
扬州卫生培训中心成立于2006年5月,当时由扬州市卫生局和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共同组建与实施管理,2012年8月并入扬州职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中心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扬州市城市社区和乡村社区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公卫医师、乡村医生的岗位培训及乡村医生中专学历补偿教育;承担和协助扬州市卫生局管理宝应县、江都区、高邮市卫生培训的业务指导;协助市卫生局有关处室安排和组织全市各类卫技人员培训工作;开展各类卫技人员考试辅导、学术交流、继续教育学分培训。
江苏省农村经济干部培训中心成立于1985年12月,是江苏省农村干部和创业骨干的培训基地、国家级“阳光工程培训”农民培训基地,同时也是省农委、省民政厅认可的退役士兵高级班培训基地。先后举办过五批国土资源部组织的西部地区国土资源干部培训、江苏省农民创业培训、扬州市乡镇国土所长培训、扬州市“全面小康村”建设先行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等,为江苏省特别是扬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干部和智力资源的支撑。
学院设有润扬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常年进行职业技能鉴定,鉴定的项目有:数控机床、车工、铣工、磨工、钳工、化工分析、建筑CAD等36个项目。
扬州职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多年来在校党委的亲切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帮助下,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在成人教育、职业技术培训方面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学院将继续以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和人才知识需求为引领,不断改革创新,加强校企、校政、校校合作,努力开创继续教育的新局面。